《原则》与个人原则的碰撞(二):正确的失败 - 瑞·达理欧《原则》读书心得 - 佑学公益 - 国际公益学院 - Powered By EduSoho

瑞·达理欧《原则》读书心得 加入小组

51个成员 12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8-02-05

《原则》与个人原则的碰撞(二):正确的失败

发表于2018-02-22 752次查看

“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是你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

仔细回想了一下,曾让我陷入困境/失败的那些问题,往往并不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是问题本身隐含了我的思维定式或者思维盲点。

一叶障目的狭隘和自以为掌握唯一真理的傲慢会产生与现实偏差很大的错误观点,而我对自己花时间精力想出来的东西,总有高估的倾向,且大多时候拒绝承认这一点,会下意识维护我想出的东西和说出的话,更不会专门找到与之相关的人交谈来检测我的观点,当观点错误导致自己要付出一定代价时,心理保护机制便自动启动,随便找些借口就轻描淡写的略过,毕竟把责任归到外界原因是很容易的事情。事情过去后,错误的理论和观点仍在头脑中,同时还增加了对他人和外界的不满,这种循环反复曾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洋洋自得,一方面屡屡失败不停的给自己找借口。

孟子说,闻过则喜,我那时应该是闻过则怒,自己不肯承认自己的问题,也不让别人提,哪怕别人是无意的,也会夹棍带棒地怼回去。

至今庆幸自己后来遇到了一份好的爱情,这份好的爱情一方面让自己发现做真实的自己,放下心防,实事求是,反而是触碰幸福成本更低的方式;另一方面让自己惊觉如果再继续忽略这些错误,未来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弄丢这份爱情,而这个代价太惨重真的会刺痛自己。压力和动力足够,改变就随之而来,从恶性循环到正向循环的转变过程,大概用了2年多的时间,前期的改变是没有太多乐趣反而是痛苦加倍的,作者书中说18个月才会有一些真正改变,我个人是举双手双脚赞同的,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到了某个时间段才突然发现面对现实,死磕自己不那么痛苦了,反而尝到了甜头,这才勉强算触底反弹了。

同时也感谢那些年虽然不承认错误却选择看了很多心理学书籍的自己,让自己的改变得以较快的落地。虽然心理学流派众多,但规避问题、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主要根源之一。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与自我达成和解,是客观看待自己的必修课,“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和痛苦是感受自我意识最好的途径,虽然现在还做不到闻过则喜,但已经逐渐能做到“闻过则省“。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对我个人来说,书中这一问,有振聋发聩之感。

逻辑不会骗人,但经验和感觉会。如果凭着经验和感觉把逻辑用在了错误的框架中,就会南辕北辙。这是盲点会造成巨大的认知障碍的原因之一。

局部逻辑自洽就足以自我安慰,但从更高角度看下来却可能错的离谱。这也是我对作者所说的“你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一句的粗浅理解,绝不能允许“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只有不断追问和发现什么是真实,才可能给出更好的决策。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作者已经跳出了自我意识,“我的目标只是让自己正确,我并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不是来源于我”,另一方面使用一些方法工具尽可能规避自己的思维盲点,例如关注可信度高【多次成功解决相关问题的人,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观点不一致的人的推理过程。

作者这种“正确的失败”,其经验的积累不在于失败过多少次,而是用了多久的时间去思考、优化和改善。书中有很多“原则”的提炼和应用,都是在探讨如何用客观事实来减少认知偏差,如何收集有效的他人反馈来辅助客观判断,如何用多角度验证来减少认知偏差等。

就像在健身房通过锻炼肌肉可达到塑形的效果,人的思维也同理,全力对付我的问题,错误和缺点,学会正确的失败,不断的锤炼锻造,是使自己内心和思维变得强大的训练。但此举似乎是反人性的,没啥捷径还需要不断坚持,不断自省,路漫漫实修远兮。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