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宛如一条长河,你在顺流而下的过程中邂逅各种现实的经历,并需要你做出各种选择。你无法阻止河水的流动,就像你无法避免各种现实情况不期而遇一样,只能以力所能及的办法化解。”这段极其有画面感的表述,让我对“选择”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
最初我认为人生就那么几个大的十字路口,做好关键节点的选择就足矣。后来渐渐发现,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大量选择,而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产生其结果,我们大概会做出百万次抉择,最终的结果累加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生活质量取决于我们所作的选择的质量。
也许有些选择影响所占的比重会略大一些,但实际上弄懂大量选择后面的“原则”远远要比选对具体某个选择的结果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不是天生就会做出明智选择,是通过学习和反馈不断调整策略的。换言之,不断在小的选择上尝试和突破所积累的经验,如果能提炼成原则或是价值观,不但可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还很可能会为比重大的选择增加更多维度的选项。
在选择和价值观、原则的关系中,作者提到,价值观是你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而在生活中若想顺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就是原则。原则连接价值观与行动,它如指引行动的灯塔,当面临两难抉择之时,遵循原则就能迎刃而解。其实这里我有一处不太理解,价值观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价值观也是一步步的选择累加出来的,所以这有点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在价值观不清晰时怎么选择呢?这种选择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原则和价值观呢?
后来看到书里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原则,“我绝不会偷东西”,那当你面对偷或不偷的选择时,就会适用这一原则。然而如果想要使选择的过程更加高效,那么每一项原则就必须与个人的价值观一致。为了满足这种一致性,就不得不再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偷?不偷的理由是因为同情潜在的受害者吗?还是因为害怕被抓?只有问过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原则在不断发展中,会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越来越一致。
这个例子部分解答了我的疑惑,我理解价值观和原则都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个动态平衡相互影响的过程,所说的选择和原则和价值观一致是类似于把价值观、原则和选择在实践中调整成“振动频率”相似,而不是死板的一一对应。这样的调频过程必然会有各种试错,可能是选择错了,可能是原则错了,可能是价值观错了,可能是归纳错了,而每个人因经历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和评判标准,但这种自己的价值观、原则和选择逐渐一致的过程,会让人接近表里如一,逐渐知道自己珍视什么,从而更好地做出越来越高质量选择,这些高质量的选择也会继续更新出新的原则和价值观,可能这种过程也是作者所画的螺旋式上升的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