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与个人原则的碰撞(五):机器 - 瑞·达理欧《原则》读书心得 - 佑学公益 - 国际公益学院 - Powered By EduSoho

瑞·达理欧《原则》读书心得 加入小组

51个成员 12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8-02-05

《原则》与个人原则的碰撞(五):机器

发表于2018-02-25 779次查看

《原则》里提到了一条“认识到你不能只产出不吸纳”,大多数人的情况是,与“吸纳”(学习)相比,“产出”(表达想法和制造东西)的热情似乎要高得多,这也是一个错误。

一不小心,自己就出现了这个问题,这是第五篇关于本书的读后感,从最初的努力学习吸纳,到后几篇越写越偏向自己的想法甚至制造东西了,已有越跑越偏的趋势啦。读后感如果只是“感”,而脱离了“读”后,无非是自己在自己能得出的答案库里选一个看着最顺眼的,并为之找到某种逻辑以自圆其说。

而作者提到的另一部分内容,则有助于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作者认为客观看待自身很困难,所以需要依赖其他人的意见以及全部证据。而这个过程,需要找到一群有可信度加权的优秀决策者,构建机器系统化创意择优,通过原则和工具为个人和机构赋能。这部分内容我之前知之甚少,也几乎没有什么实践,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时候该着手建造自己的机器了。

“建造并进化你的机器”

关于这一点,作者总结了桥水作为机构机器的反馈环式发展路径:

  1. 从单个独立思考者,发展为希望实现远大目标的一群独立思考者
  2. 为了推动这些思考着形成有效的集体决策,使用创意择优(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可信度加权的决策)
  3. 把决策原则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编码输入计算机,并据此做决定
  4. 失败会带来更多学习教训的机会,进而形成更多的原则,被编入系统,用于指导实践。
  5. 过程产生优异的工作业绩和人际关系,收获了嘉奖和喜悦。
  6. 招募到更多的独立思考者,促进了公司的自我强化和螺旋式发展进步。

坦白讲,我非常认可这个逻辑也相信这个反馈环会产生良好的结果,但摆在自己面前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对于我要自己开始构建的机器来说,最开始的1-3步应该怎么做?书中的若干《原则》其实也帮助自己梳理出了一些路径:

在尚没能力直接构建机构和组织机器之前,先构建个人机器:

从更高的层面看待一切事物,包括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机器内运行的机器,并且知道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产生更好的结果。对比结果和目标可以知道如何修改机器。我既可以是这台机器的使用者,也可以是这台机器的设计者。尤其是提醒自己是设计者这一角色。

书面记录自己的原则,并尝试利用系统化的工具形成决策系统(如计算机):

看了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大概就是发现自己竟然从未记录过自己的原则,更别说提炼、复制、拓展、迭代了。这一步门槛并不算太高,但自己却从未开始,一直让自己的原则们在随机无序中飘荡,可见建立一些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性被自己大大低估了。

明确自己的的目标,在与自己相同的目标大方向上,找到其他独立思考者:

这点对我来说暂时是非常有难度和挑战的,虽然基本明确自己的目标,但该如何寻找到同方向的独立思考者,并产生某种链接,可以一起合作和探索,暂时还没想到较好的途径和方案。然而不做到这一步就没有“创意择优”的土壤,也根本没机会尝试实践一下工作原则中的大部分原则。我并不希望”自己”始终是自己的天花板,一些墙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在墙外解决。

《原则》一书的读后感到这第五篇,就暂时告一段落啦,这些字字珠玑的原则想要内化为自己的原则,远非一朝一夕之功。“机器”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不满意的“现在”与美好的“未来”之间有一个“不断努力”的阶段。“由你自己决定,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和给予什么”。

因此关于《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