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2019儿童教育公益行动论坛”在京举行。国际公益学院在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发起包含公益慈善与教育领域各利益相关方在内的对话活动,旨在通过聚焦中国儿童教育领域的公平与创新,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分享和学习国内外教育公益组织的成功经验,形成政策和理念倡导、促成资源对接和项目合作,倡导有效资助,引领推动儿童教育公平和创新。

首届慈善教育论坛“慈善与教育:全球趋势及多元化视角”于2017年11月在瑞士日内瓦举办,该论坛作为系列“慈善与教育”相关的年度活动启动仪式,旨在形成全球范围内“慈善与教育”的活动图谱,总结领域内的重要议题,促进业内成功经验的分享。论坛倡议人们应该教会孩子怎么样来使用一些机器不会的技巧,包括独立的思考、合作、运动、音乐等等,使得他们能够为社区做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希望通过对论坛的支持,促成更具长远规划的教育公益资助方式,推动儿童教育领域实践经验的分享与借鉴,引领教育公益生态健康发展。老牛兄妹基金会理事长牛犇、秘书长陈霄鹏出席论坛。陈霄鹏分享了自己关注儿童领域的经历。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爱的启蒙,关怀打工子弟,以艺术教育为手段,以情感教育为特点,全面提升孩子的情感、创造力,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给他们提供平台交流,丰富孩子们的视野,让项目受益方变成项目执行方。

国际公益学院院长、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发表题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变革背景”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儿童教育需要建立更为专业的教育体系,同时需要与公益慈善相结合,实现从胃到心的转型。 ????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在“面向未来的儿童教育与慈善”的主题演讲中指出,贫困地区儿童的发展现状仍然不尽人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投资儿童,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加速器联合创始人顾远发表“公益慈善视角下教育公平的多元化认知”主题发言。他指出,城乡儿童的教育环境存在巨大落差,需要从新的角度思考教育公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玉荣阐释了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儿童主任的项目经验。她提出,我们一生在社区的时间比学校要长,社区教育包含了幼儿教育和老年教育。所以,教育的场所不仅仅是学校,把它嵌入社区也很重要。

做为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以退为进——中国基金会在儿童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报告发布,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员吴艾思解读报告。报告显示,被调研基金会中,90.1%的项目直接服务于儿童, 对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关注较少。 超过一半项目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服务,包括贫困儿童、乡村儿童、留守或流动儿童、残障儿童等。通过研发课程或产品、设计课外活动等方式回应儿童教育议题是基金会开展儿童教育公益项目的一大亮点。这些项目或用于帮助提升学校教育的教学水平,与学校提供的基础学科知识教育相互补足。从资助领域来看,因为受资助对象主要是社会组织,资助型项目更多关注和支持社会教育(53.6%),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资助型项目比较欠缺(9.9%)。

现阶段,基金会在儿童教育资助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传统的捐资助学、建学校等运作型项目仍然是当前基金会主流的行动方式,因为直接资助受益人的方式更容易实施,也更快见效。相比之下,资助型项目对基金会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产生影响力的时间也更久。在某些领域不容易找到好的儿童教育项目,如家庭教育。存在多个基金会资助同一个公益项目的情况,资源流向少数模式成熟、覆盖范围大的项目等。报告建议基金会从“一线服务”退出来,通过“有效资助”让公益组织在儿童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该报告完整版将于2019年3月发布。依据此报告将加大对案例的深入研究,使“慈善与教育”系列的成果和智慧能发挥可持续影响。

本次论坛还设计三个圆桌讨论环节分别为“未来教育生态中的教育公平”、“面向未来的教育与创新”、“儿童教育领域的有效资助”。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致闭幕词。他提出四个建议:第一,儿童教育公益行动需要思考的是知识分享和网络建设;第二,要进行专业提升和建言献策;第三,分类管理和长期合作;第四,就是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

原文转自 | 新华网
图片转自 | 新华网
网站编辑丨崔辰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