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19:00—21:20),以“公益慈善发展与内心世界建构”为主题的EMP思享会在国际公益学院深圳总部国创中心举行,学院首席研究员、公益研究中心总监文运老师担任此次思享会主讲。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之道相、道用、道体,阐述了慈善的三重境界:感性慈善、理性慈善、觉性慈善,从而追寻“爱人如已”、追求无限价值的至高境界,着眼于内心世界的建构,深度诠释了“道”与财富分享、公益慈善的密切联系,此次思享会由公益研究中心刘峰博士主持。
文运老师指出:《易经》记载:“积善之家有余庆”,“善不积,不足以成名”,积善可以带来幸运和名誉;“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善言可以得到别人的善意回应。善是一个善念,它取决于我们内心世界的建构,内心有什么,才能传递出去什么。从道相、道用、道体的角度,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感性、理性、觉性三个不同层次的公益慈善理念。感性公益慈善,人人皆知,人人可为,但需要上升到理性公益慈善,才容易稳定、持久地做下去。理性公益慈善,善行必有善报,利他终将利己,使公益慈善由感性行为甚至道德负担变为理性追求,在当代中国公益慈善文化建构中可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觉性公益慈善,众生与我一体,利他就是利己,境界极高,不易达到,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能够将其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终极灯塔,也就不容易迷失在理性公益慈善之中了。只有不忘初心,努力构建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的因果连接,公益慈善之路方能久远。
?针对大家普遍关注的身心灵培育问题,文运老师与在场的EMP学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思享会结束之后,国际公益学院助理院长刘冰华女士做了精彩点评,为此次思享会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公益慈善之路漫漫,行则必至,内心世界的建构任重而道远。
嘉宾简介
文运老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首席研究员,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曾工作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宗教局、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等单位,现场参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前方指挥部工作,负责起草并推动出台中央六部委《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35岁担任厅司级领导职务,40岁辞去公职,闭关读书;在北京大学开设传统文化经典共读课程,注重学习借鉴前人智慧,启发解决当下问题;倡导“明德共学”经典共读活动,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学习宗旨,“回归文化经典,共享前人智慧;塑造共同语境,促进相互信任”的共读理念,以及“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系统化学习;把握冲动型热情,成就持续型事业”的学习方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