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这股“厕所革命”……而这对“少数派”来说,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那本讲衰老与死亡的知名读物《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

其实,“自己上厕所”不只是在生命最衰老的阶段所需的幸福。对其他各种在如厕问题上有身体障碍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项关乎生命尊严的追求。

因为腿伤以及留下的关节活动受限,我也遇到了“能不能上厕所”的问题。只要出门,经常困扰我的,就是:为什么方便如厕的无障碍卫生间这么难找?就算退而求其次,为什么到处是蹲厕、连个普通的坐便也没有?以及,总算找到坐便了,为什么卫生状况又那么糟糕,真真叫人坐不下去呀!

汉代明器中的连茅圈。我国古代称厕所为“ 溷( h ù n ) ” , 溷也是猪圈。
图片来源:王其均《中国传统厕所研究》

都说厕所是文明的晴雨表,带着不能好好解决“人有三急”问题的幽怨,我考察过中国厕所的历史。我发现,中国传统的厕所文化,对于现代的卫生理念来说,的确有着某些先天上的不足。中国倒也并非一直流行蹲便,在家里人们常用的便器有马桶,而户外的厕所,中国南方也常见坐便的形式(北方则以蹲便为主)。

但不管坐还是蹲,传统的厕所都是旱厕,因为积攒的粪溺,“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农耕肥料的主要来源。厕所在农业经济链上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因此这样的厕所文化形式延续千年,十分牢固,可是,传统的旱厕在卫生状况上是很不理想的。

西方清洁的水厕文明大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通过上海等通商口岸传入中国。厕所就像一个窗口或者符号,代表了对于现代国家的一种想象,一两个世纪以来,厕所不断改良,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旱厕改水厕,为了建造与清洁维护的便利,包括中国南方在内,基本上都建成蹲厕的形式。至今的卫生厕所仍多蹲便,坐便时常会因人们滞后的卫生习惯,使用不善、比较肮脏。

在“清洁”之外,厕所的“现代性”还需要“多元”的向度。但对于厕所无障碍设计的拥抱,在中国大约要迟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到了近两年,“厕所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城市以外的无障碍厕所终于多了起来,而将无障碍需求纳入其中、但通用性更强的“第三卫生间”也开始推广。

第三卫生间。
图片来源:薛宇欣《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无性别通用性卫生间》
标准无性别通用卫生间配置参数。
图片来源:薛宇欣《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无性别通用性卫生间》

我们可以把厕所问题理解为是在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从乡土社会向都市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厕所问题涉及社会“发展”的阶段,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总是往往相对滞后于都市社会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

在无障碍厕所的问题上,人们的观念也显示出了这种滞后性——要么不理解为啥要建这么个占地大而少有人用的卫生间,要么就是建成了却沦为虚设或者变作他用。

所以我遇到过形形色色令人尴尬的无障碍卫生间,当我怀着几分欣喜(因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又带着几分忐忑(因为不知道里面会是啥样)推开卫生间的门时,发现:它成了清洁工具储藏室,有一堆拖把、扫帚、水桶将会陪我一起上厕所;它成了清洁人员休息室乃至做饭间,我的推门进入好似打扰到了他们的生活;或者它成了吸烟室,地上一摊烟灰,马桶里漂着几个烟蒂。

不过,更常见是卫生间缺乏设施维护:扶手坏了、灯坏了、水龙头哑了,乃至门锁坏了,有一次我如完厕发现再也拧不开门锁,急得在里面拍门喊救命——真是好一场厕所惊魂!

当然,对身障者来说,更多时候的问题还是找不到厕所。据科学分析,一般人对于“便意”,最多是15分钟的忍耐期,超过这个忍耐期,人会感到十分不适。而2013年开始实施的《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规定,在主干路、次干路、有铺道的快速路,每隔500~800米就应有一座公厕。但现实状况显然不如理想这般丰满,尤其是身障者,经常是既无可能在不到一千米的路程里找到一个合适的厕所,然后,经历了“千锤百炼”,也修炼出了远不止15分钟的耐力——是呀,但凡下肢有功能障碍的,谁还没做过几回“憋尿党”呢?

某地地铁站内,大门紧锁的无障碍卫生间。
图片来源:东北新闻网

只是这超长待机的憋尿技能并非以身心愉悦的方式获得,许多人为了不上厕所,选择出门不喝水,也有人使用尿不湿,还有,那些应急的便溺容器也得揣在身上以防不时之需,从空瓶子到塑料袋,物尽所能,应有尽有——可是这些也只解决小便问题,大便怎么办呢?便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代表着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一个文明的社会,在这项尊严上,理应保证人人的平等实现。

因为残障者生理上的特殊性,无障碍厕所比普通厕所有着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无障碍卫生间,厕门净宽度要达到90公分以上,方便轮椅出入,并以横拉门形式为比较理想;厕内要有1.5米直径的回转空间,供轮椅回转;马桶两侧需安装扶手,高度宜为65公分左右,供下肢残疾者使用。

还有一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也是减少障碍的关键,比如坐便器垫圈要结实,因为下肢残疾尤其是双下肢残疾者往往是将整个身体重量压在垫圈上的;以及,冲水按钮不能安装在马桶的背墙;厕所标识为考虑视力障碍者需要增加盲文文字等等。

英国诺丁汉大学,配有盲文的厕所标识(由作者提供)

我时常会发现一些不太标准的无障碍卫生间,因“厕所革命”运动的要求而临时改造,还来不及完善,或者因为使用者少也没有迫切完善的动力。而有些无障碍卫生间虽然漂亮,却更像一个形象工程,比如有个商场把无障碍洗手间建在了楼上,却没有配套无障碍电梯,所以厕所很新,使用者寥寥,最后询问原因,才知道这样建造是因为一楼卫生间使用率高,要多建一些厕位,于是就把占地面积大的无障碍卫生间放在了楼上。无障碍设施似乎成了为有而有,却忘了它存在的本质是为了人的需求,而且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是的,并非少数。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残障者,而且,无障碍设施服务的,也是老、幼、孕以及一切需要合理便利者。现下开始倡导的新事物“第三卫生间”实际上就包含了这种理念——它是无障碍的,但它不只跟“身体残疾”挂钩,它服务于每个人,只要当你遇到了障碍、或者有需求的时候。

所以,这,就是“无障碍”在“厕所革命”中的意义。这就是“无障碍厕所”对于每个人的意义。

转自少数派说
作者:戴望云
网站编辑: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