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当下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生力量,多家知名基金会都是由企业家推动建立的,当下企业战略思维的主导性发生了变化,并且合作伙伴选择更加公开、更加透明。
——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 黄浩明
?
4月26日,由南方日报、中山大学、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南方公益论坛举办。论坛以“理性公益——大数据视野下的商业向善”为主题,由南方日报、中山大学、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共同制作的《2018企业公益力传播报告》正式发布,同时南方公益智库也在本次论坛上首次亮相。
围绕“理性公益”和“商业向善”的主题,来自高校、咨询机构、媒体等专家学者展开了观点探讨,为企业公益实践建言献策。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在现场发表了“践行企业慈善战略,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主题演讲。黄浩明指出,企业是当下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生力量,多家知名基金会都是由企业家推动建立的,当下企业战略思维的主导性发生了变化,并且合作伙伴选择更加公开、更加透明。
以下是演讲节选
1、谈企业与社会创新
为什么说企业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生力量?因为企业一定是从创新开始的,如果不创新,它的成长也不可持续。比如跨国企业已经不是单一企业,变成了企业集团成为影响社会的新力量。第二,解决共治和共享。因为企业受到政府法律法规的限制,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只有建成与社会、与政府的联动机制,企业才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全球目标,企业推广的产品网络,目标是形成一个包容共赢的机制。
中国的企业已经走向国际化,一定要规范化,要专业化,要形成一个全球的伙伴关系,形成一个互联共赢的关系。当下社会责任转型出现了变迁和新趋势,国际上开始不再提企业社会责任,而是提“社会责任”这一大的概念。
企业为什么需要社会责任?首先企业需要遵纪守法,其次是社会价值观,也就是法律维度和道德维度。社会的包括“自治、法治、德治”三个模式。企业要对股东负责,要保证盈利原则,但也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点要以人为本,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谈企业与社会组织合作
据黄浩明介绍,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非常快,根据民政部官网信息,截至2018年12月31日,国内社会组织数量已突破了80万,其中基金会的数量达到了7027家,预计2021年之前社会组织数量将突破100万,而2004年国内基金会数量才1500家,可见发展速度之快。
“社会组织与企业能不能建立合作关系?我认为有三种模式,一个是冲突型,第二个是中立型,第三个是合作型。我期待着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能减少冲突。”
黄浩明指出,中国企业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适应社会责任履行的新需求,建立评估体系,偏重落地。第二要建立专门委员会,推动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第三要参与联合国全球企业契约,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第四是鼓励海外中资企业与当地国的民间组织互动和对话。第五是鼓励企业建立社会责任部门,促进企业合规管理。最后要建立一个社区、消费者和内部员工形成交流共享的互联平台,使得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方公益智库在本次论坛上由黄浩明副院长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更辉等共同启。南方公益智库的专家顾问包括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和泽众益创始人王忠平、商道纵横创始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专家郭沛源博士,还有来自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安永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支持。
未来南方公益智库将联合专家力量对优秀公益案例展开实地调研,进一步探寻公益事业发展规律,以形成可供借鉴的创新模式,为企业公益项目提供专业化的智慧服务,为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为公益组织寻找更广阔的赋能平台。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